该成语由"香火"(祭祀用的香烛)与"不绝"(连续不断)组合构成主谓结构,字面意指宗教场所的供奉香烛绵延不断,延伸喻指信仰活动持久兴盛。其核心语义聚焦于宗教祭祀场景的持续性,不适用于描述商业繁荣或人口稠密等非宗教语境。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记载:"如今说唐朝有个官员,在下处凭媒合婚,遇着虎媒故事,故此立碑以记其事,至今黔陕之间香火不绝"[1] 。清代《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写道:"总之无论怎样,我一定还你个香火不断的地方就是了",两处文献分别呈现了该成语的原型及变体使用。
句法功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描述宗教场所的香火延续状态[1]
搭配特点:常与表示场所的词语搭配,如"庙宇香火不绝"、"祠堂香火不绝"
语用限制:不适用于非宗教语境,如不可用于"店铺香火不绝"等商业场景表述
"香火不断"为该成语的常见异形词,两者在古籍中存在交替使用现象。明代《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载有"黔陕之间香火不绝",印证二者语义功能的等同性[1] 。现代汉语中两种形式并存,但"香火不绝"更常见于书面语体。
成语源自古代民间宗教祭祀传统,直观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重视程度。明代文献记载的'虎媒之祠'典故,展现了特定地域文化中动物崇拜与婚俗信仰的结合,这种独特文化现象为成语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1] 。清代小说中的使用则体现了该成语从宗教语境向文学表达的扩散过程。
英文对应翻译"endless stream of pilgrims"侧重朝圣者络绎不绝的意象,而"have many worshippers"更强调信众数量维度。日语中则使用「線香の火が絶えない」直译,保留香烛意象但失去宗教群体意涵[1] 。
在当代语言使用中,该成语多出现于以下场景:
描述传统宗教场所的运营状况:"这座百年古刹至今香火不绝"
比喻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古老的剪纸技艺在村里香火不绝"
文学创作中的历史场景还原:"描写明代市井生活时,常用'香火不绝'烘托宗教氛围"
作为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范围内的成语,其教学重点包括:
辨析与"门庭若市"的差异:前者专指宗教场所,后者泛指各类场所的人流
掌握"绝/断"语素替换规律:类似"连绵不绝/断"的构词模式
文化认知:通过成语理解中国传统宗教观中的延续性理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