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罪"作为汉语合成词,由"免"(免除)与"罪"(罪责)构成,特指通过法定程序免除刑事责任的法律行为[2] [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界定其核心语义为"不被追究法律责任",与"赦罪"构成完全互换的语义单元[2] [4] 。
德语中对应三个法律术语:Lossprechung(宣告无罪)、Entlastung(免责)、Vergebung(赦免)。法语翻译为pardonner(赦免),常见于总统特赦令等行政赦免场景[1] 。英语中常使用'to pardon'表示赦免行为[2] ,但需注意与'amnesty'(大赦)的语义差异。
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免罪条款不适用于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等严重罪行,即使通过国内立法程序也不得豁免。在塞拉利昂和平协定中,曾将免罪作为民族和解工具,但特别排除了战争罪行的适用[1] 。
部分国家存在通过婚姻关系免除强奸罪责的司法漏洞,此类条款因违背人权公约,已被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建议废止。特别法庭进行免罪裁决时,需由庭长与法官依据法律原则集体决议[1] 。
"赦罪"侧重对已决犯的刑责免除,包含减刑与特赦双重含义[4] ,而"免罪"更强调未经刑罚直接豁免的特征[2] [3] 。例如唐代《通典》载"有罪者免罪,无功者追赏",此处"免罪"即未经审判程序直接免责。
以"罪"为核心词素的词语包括:
前置结构:请罪、认罪、谢罪[3]
后置结构:速罪 辜罪 抱罪 当罪 稽罪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服罪 负荆请罪 迷罪 负罪 中罪 折罪 决罪 遭罪 活罪 陪罪 获罪 第罪
成语体系:负荆请罪(主动承担罪责)[3]
注音系统中,"罪"的韵母ㄗㄨㄟˋ与"醉""最"等字同属灰堆辙,体现汉语音韵学中的押韵规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