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开设区内初中班是为了加快新疆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做好新疆稳定工作,促进全区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为满足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高中班输送优秀生源的需要。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从2004年9月起承担起了首届区内初中班的教育教学任务。首届区内初中班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到90%以上,学生们有来自喀什市的,有来自其它县乡镇的,更有来自偏远落后农村的。 乌鲁木齐66中
师生情深似海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工具学科。疆内初中班90%的学生是维吾尔族,且大多数汉语基础薄弱,刚进校时大部分学生只能听懂汉语,不会表达,部分学生一点汉语也听不懂。
为尽快使学生突破学习汉语的障碍,老师就自编一些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儿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初一语文组的王老师说:“在讲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蹬’的意义,我就摆出蹬的架势,‘踢’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但类似‘朦胧’之类的抽象词可把我们愁坏了。我们只能把纱巾蒙在头上,告诉学生这样看东西时就是朦胧的。讲成语是让老师最头痛的事情。第一天老师刚讲完‘一身正气’,第二天就有位男同学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这一身穿着是不是就是‘一身正气’。这真让老师哭笑不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领导在该校调研时,在初一年级民考民班上,听到学生们不仅能讲好汉语,而且能背诵诗词时,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杨桃老师说:“孩子们刚来时,都害怕洗澡。女生进了澡堂都害怕得哭了。有的同学害怕得穿着衣服冲了一下水就跑出去了。领队的女老师只好一个个地劝,一个个地帮她们脱衣服。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学生们渐渐都喜欢洗澡了,现在,每到周末孩子们就自己主动跑去洗澡了。”
孩子们的朴实纯洁也感染着老师。2005年秋季开学时,学生阿不都·瓦和甫返校第一天就约上好友来到语文老师办公室,老师问他是否有事,他却摇头。第二天他又找语文老师聊天。第三天又是如此。几天后,他的好友对老师说:“阿不都·瓦和甫从喀什带来了爷爷煮的玉米棒,想答谢语文老师让内向的他变得开朗,使他的语文成绩从不及格提升到69分,但又觉得拿不出手,就一直把玉米棒揣在衣兜里,最终玉米棒都馊了。”听了这番话,语文老师王丽丽流下了热泪。
各族学生互助互爱
在校园里,学生们穿着印有66中学标志的天蓝色T恤,藏蓝色的裤子,如果你不刻意分辨,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维吾尔族学生,哪个是汉族学生。
维吾尔族学生能讲流利的汉话,汉族学生也了解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了维吾尔族的日常用语,能在悠扬的维吾尔音乐中翩翩起舞。
各族学生之间,如亲兄弟姐妹似的互助互爱。全校学生互相帮助,为各族贫困生捐款捐物累计达8000多元。另外,全校60多名党员每人帮扶一名学生。这种帮助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给远离家乡的区内初中班学生送去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