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为依据,对现役和预备役官兵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
军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军原则和战略方针,通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现代战争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武器装备与军事技能,培养严格的纪律、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作风。军事教育的内容包括:军事训练的形成与发展;军事训练在军队作战、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军事训练的目的与方针、内容与方法、组织实施与制度;军事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军队院校的领导和教学管理等。这些内容同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军事历史学、军事经济学和军事技术学等分支学科有紧密联系,也与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有密切关系。 军事教育
军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随着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战争形式与作战规模的变化,军队体制与编制的演变,以及通过教育训练的反复实践与认识,军事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 军事教育
从原始氏族公社产生自治的武装组织起,就出现了最初的军事教育萌芽。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后,人类最早的有组织的军事训练,从“谋用是作”的战争和“兵由此起”的军队中诞生。中的《孙子》一书中所论述的制胜条件,就涉及到: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方面。在《六韬》中,对于训练士卒、教习战法和选拔“武车士”、“武骑士”,作了理论上的专门阐述。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有关于孙武严格训练士兵的生动记载。此外,其他一些古籍,如《周礼·大司马》中的“中春教振旅”(全面整训),“中夏教茇舍”(习夜战),“中秋教治兵”(习攻伐),“中冬教大阅”(校阅军队),反映了当时一年四季练兵的情况。
中国秦、汉、唐各代,是封建君主集权制的鼎盛时期,也是对军事教育相当重视的时期,《诸葛亮心书》(三国诸葛亮著)和《李卫公问对》(唐初李靖著)就有不少关于军事教育的精辟见解。但是,手工业的生产力,只能为官兵的技术训练提供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战术训练仍然是旌旗金鼓所指挥的战阵操演,发展相当缓慢。直到火器被运用于战争,作战方法发生巨大变革后,才使军事教育迅速进步。明朝的戚继光(1528~1587),曾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写出了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军事教育专著《纪效新书》和《练实纪》。他要求军队严格贯彻“艺与法令并行不悖”的方针,禁止花枪、花刀、花棍、花叉等徒有虚名而不合实战需要的作法;提出练兵应该以“边场”为基地,每年都要有“桴鼓”的战备行动,以便兵士在“实境”中学会作战方法。他运用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和严明的军纪,培养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戚家军。 军事教育
近代军事教育始于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欧洲。17~19世纪, 英、法、德、 俄等国,相继发生了社会变革,引起了军事教育上的突变。 法国拿破仑一世、 普鲁士K.von克劳塞维茨、 俄国彼得一世、俄国А.Б.苏沃洛夫在指挥庞大军队集团作战和训练实践中,总结了有关正规军队训练方法和战斗行动的实践,并在一些条令、教令里得到反映,成为资产阶级军事教育的准绳。 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