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东越列传》,驺摇因佐汉“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
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年),分永宁县南面置罗阳县(后改安固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以会稽东部都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三国吴孙皓宝鼎三年(268年),改罗阳县为安阳县,领属不变。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安阳县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设永嘉郡,横阳属之。
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
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而自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
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以来,一直延续县级建制,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