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八年(1882年),端方中举人,捐员外郎,后迁候补郎中。[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将其召还主持局务。端方趁此机会上《劝善歌》,受到慈禧赏识,被赐三品顶戴。此后,端方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陕西巡抚。[2] 端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出逃陕西。端方因接驾有功,调任河南布政使。[3]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端方升任湖北巡抚,随即办起了六十余所新式学堂并派出大批的留学生(其子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代理湖广总督。光绪三十年(1904年),代任两江总督,创建暨南大学。之后,他调任湖南巡抚。在历任上述封疆大吏期间,端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方任湖南巡抚,半年内便建有小学堂八十多所。据说,端方在调任江苏巡抚时,上任伊始便革除了各州县例送红包给新任巡抚大人的陋习,并将红包的钱选派两名学生出国留学,一时传为美谈。[4]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端方被召回北京,升任闽浙总督,未及上任,便被派遣了更为重要的任务。同年,清政府受立宪运动影响,派端方和载泽、戴鸿慈、徐世昌和绍英五大臣出使西方考察宪政,预备制定宪法。
在出发之前,慈禧太后特意召见了端方,并赏赐了一些宫廷御用点心以示鼓励。慈禧太后问端方:“新政已经实行了几年,你看还有什么该办、但还没有办的?”端方回奏:“尚未立宪。”慈禧太后问:“立宪有什么好处?”端方说:“立宪后,皇位可以世袭罔替。”慈禧太后听后,若有所思。
五大臣出发之日,革命党人吴樾以自杀式炸弹,在正阳门火车站行刺,致使启程之日推迟,徐世昌、绍英也被李盛铎和尚其亨顶替。[4]
同年十二月七日,端方和戴鸿慈秘密出发,率领正式团员33人,从秦皇岛乘海圻号军舰赴上海,于十二月十九日下午转乘美国邮轮赴日本。戴鸿慈、端方一行历访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十国,于次年八月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