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为石油不足而感到烦恼,1940年策动罗马尼亚亲德势力发动政变,从而将炼油厂完整无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自那以后,年产量达1千万吨的石油供应量占德国石油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并供给意大利所需的全部石油。
因此,同盟军早就想炸毁这个重要的炼油厂。不过在1942年上半年以前,缺乏基地,飞机航程也不够。这年5月,哈尔巴逊上校率领25架B24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出发飞往中国,途中停在非洲的喀土穆。这时,陆军航空队司令官亨利·哈里·阿诺德发来了密电,告诉他美国将在6月5日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宣战,并准备用他率领的B24去轰炸普洛耶什蒂。
这次轰炸定于6月11日夜间进行。13架B24从3000英尺高空各自投下了一吨炸弹,然后安全返航。因航程太远,途中有几架飞机燃料耗尽,在中立国土耳其紧急降落。这次轰炸几乎没有给炼油厂造成损失,相反却使德国再次认识到了普洛耶什蒂的重要性,于是迅速加强了防空力量。计划增设高炮阵地,加强早期警报的准备工作,要求提供250架防空战斗机和75000千名士兵,组织500人的油田消防队,同时还驱使大量的战俘去修筑工事。
1943年,同盟国进入全线反攻阶段,再次讨论了对普洛耶什蒂轰炸的问题,决定派遣作战能力强的杰克·斯马特到英国主持这项工作。他到英国以后首先召集战前在普洛耶什蒂工作过的油田技术人员,让他们精确地绘制出油田设施的立体地图,并且按照比例制作模型。另外,还收集了有关照片和电影胶片。
为了彻底地摧毁炼油厂分散而众多的设备,首先要准确地投掷轰炸。这就要突破所有可以预料到的德国高炮火力网和防空战斗机的阻拦。斯马特经过细致考虑后,提出了一下的攻击方案。
一、为达到突袭的目的,事先不对普洛耶什蒂进行侦察。
二、昼间超低空接近目标进行轰炸。 盟军轰炸普洛耶什蒂油田
三、用飞机火力摧毁敌人的高炮阵地。[1]
对于他这种奇特的设想,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超低空轰炸虽然可以提高轰炸效果,但必须准备付出很大的代价,代价与战果相比,会不会得不偿失。特别是用机枪去对付敌人的高炮,虽然是个破天荒的想法,可能不太切合实际吧。
丘吉尔听了斯马特的这个设想之后,极为赞赏,并且打算提供4个“兰开斯特”轰炸机大队作为先导机。但因该机性能与B24不同,所以被谢绝了。 普洛耶什蒂上空被密集而精准的高炮炮弹覆盖
8月1日大轰炸之前,美国以第9轰炸机联队中的第3轰炸机大队为主力,又陆续从英国将第8轰炸机联队中的第93、44轰炸机大队调到利比亚的班加西基地。大轰炸的前一天又有5个轰炸机大队飞来,进行了最后的训练。为了增大B24的航程,又改装了油箱,并在长机的机首部分增设了一挺13毫米的机炮。另外对于因风沙而受到损害的发动机换上了刚从美国运来的新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