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语固定表达,"有感而发"由"有""感""而""发"四个语素构成,表示因特定触发因素(如事件、场景)产生情感波动后形成言语表达的行为模式。其语法功能相当于独立词汇,常被归类为惯用语而非传统四字成语。
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该词汇被明确标注于诗词创作背景。2019年2月至3月间,书法家杨秀和在《惜缘》《陪游佛罗伦萨小镇》等诗作标题下方注明创作动机为"有感而发",具体触发场景包括家庭互动与自然观察。词作家王德清提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歌词创作的核心方法论,主张通过"花开的疼痛"等意象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日本中央大学汉语教师在2006年的教学实践中,将"有感而发"作为写作指导原则,通过分析普林斯顿大学学生范文,证明真实情感表达优于单纯语法正确性[2] 。俄罗斯汉学家大卫在2014年谈及中文学习难度时,以"中文是很难的语言,你得用你的一生来学习"的表述印证了该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应用[1] 。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化鹏在2020年提出"有感而发,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将情感触发与思想传达相结合。该观点被纳入语言学专著《汉语词汇学概要》,从理论层面阐释了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的内在联系[3] 。
在2019年日本文学翻译研讨中,译者使用"有感而发"描述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即兴评价,强调这类表达具有主观感受特质。2022年民生经济网访谈指出,歌词创作需通过意境营造实现情感升华,与直白叙述形成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