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支的口径就是一条阳线与对面阳线的距离。子弹沿着膛线作螺旋发射可使子弹能更精准地射向目标。
105毫米战车炮炮管剖面
请参阅条目步枪。
来福线的用途
使弹头出膛后螺旋飞行,增加其稳定性、准确性、杀伤力和射程。
来福线的原理
弹丸在来福线的作用下旋转,这与高速旋转的陀螺运动原理是一样的。弹轴相当于陀螺轴,弹道切线相当于垂直轴,弹丸飞行中的章动角相当于陀螺的摆动角,弹丸的质心相当于陀螺支点,空气作用于弹丸上的翻转力矩相当于陀螺的重力偶矩。当弹丸在膛内运动时,来福线就迫使它高速旋转,并且在翻转力偶矩的作用下,除自转外,还以其质心为中心绕弹道切线作圆锥运动,使弹轴与弹道切线始终保持很小的摆动角,(弹道学上称为张动角)而不至于翻倒,从而保证了弹丸的稳定飞行。[1]
来福线没有一个既定数目,2、4、6、8条甚至于更多,但一般常用的有:4(手枪、步枪等)、6(狙击步枪等重视精度的枪械)、8条(机枪),另有简化版武器只使用2条来福线(比如二战英国的斯登冲锋枪和美国春田M1903简化版步枪)。来福线根据旋转的方向可分右旋、左旋(从射手方向看去),右旋来福线比较普及;虽然来福线的的数目没有一个既定标准,不过深度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来福线按截面形状分为矩形来福线、梯形来福线、弓形来福线、圆弧形来福线、多弧形来福线、多边弧形来福线等。早期黑火药时代来福线普遍比较浅(因为黑火药残渣多,并且使用铅弹头),后来产生多种来福线,当今比较流行多弧形来福线、多边弧形来福线等优质来福线,可以提高武器精度和初速,并减小火药烧蚀提高寿命。[2]
现代制造来福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3]
单点钩切法(cut rifling)
在16世纪就已被发明,是最早期的生产方法。这种来福线制法是使用一个钩状削刀,在枪管内边转边切、慢慢地一条条削出来福线,这种方法费工费时,在其他来福线制法出现后,它就不再被用来进行大量生产。由于准确度最高,现今最高级的竞赛用枪管仍用此方法制造。
多点式拉削法(broad rifling)
这个制程是单点钩切法的改良,使用拉刀(broach),边拉边转,一次同时把数条来福线切削出来。早期制法要换拉刀拉削多次,每次拉刀都比前一次大一点,逐渐增加阴来福线深度;现代则在同一支拉刀上有多组刀模,后面的刀模比前面的要大一点,因此不必换拉刀就可以把来福线切削出来。 这个方法早在19世纪就已发明,20世纪初的军用步枪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制造来福线,即使在德国人发明锤锻法之后,还是有许多枪用此法来大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