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其具体数值由交通调查和交通预测确定。交通调查、分析和交通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现状评价、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等级、工程设施、经济效益评价及公路几何线形设计的主要依据。可见,交通调查、分析及交通量预测水平的高低,尤其是预测的水平、质量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技术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城市交通
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 :它除了随时间而变化外还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这种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特性称为空间分布特性,一般是指同一时间或相似条件下,随地域、城乡、路线、方向、车道等的差别而变化的情况。[1]
指某一段时间内交通量的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交通量有:
(1)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即一年的总交通量除以该年的总日数;
(2)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即一月的总交通量除以该月的总日数;
(3)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即一周的总交通量除以一周的总日数7;
(4)平均日交通量(ADT),即某一段时间内的总交通量除以该段时间的总日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年平均日交通量是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用作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确定道路等级以及论证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可行性等的依据。其他常用的平均交通量可换算为年平均日交通量。
在连续的一个小时内交通量出现高峰时的总交通量。
(1)在一天的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值(在郊区公路上,有时一天只有一个高峰值),交通量出现高峰值的那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
(2)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与日交通量之比为高峰小时流量比。
对高速公路、隧道及道路交叉口等,尚有必要考察高峰小时内交通量分布的均衡情况,这常用高峰小时系数表示。
为拟订道路(主要是城市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公路)、交通设施的设计指标而定的交通量,一般采用设计年限最后一年的预期第30位小时交通量。第30位小时交通量是一年中按小时连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顺序排到第30位的交通量。这个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K较为稳定。在美国,按道路类别及其所在地区的不同,K值为12%~18%。在中国干线公路上,K值为11.3%~15%。在取得设计年限最后一年的预期年平均日交通量之后,很容易算得设计小时交通量,即对双车道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取双向交通量;对单向两条车道以上的道路,取单向交通量作设计交通量,则上式须再乘以交通量的方向不均匀系数。 交通量观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