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传统宗教活动中延请僧道举行斋醮超度的仪式:
元代杂剧《度翠柳》记载丧葬礼仪时使用该词,通过"请十众僧做好事"展现宗教仪式场景[4]
明代《三国志平话》描述刘备为关羽治丧时,"做好事"作为超度仪式的代称[4][5]
该用法在佛教本土化过程中形成,2025年汉语词典仍保留此历史义项
现代汉语中特指符合道德规范的利他行为:
家训传承角度强调"办实事、做好事"的行为准则,要求子女在工作中落实社会责任感
2023年中央文史馆讲座指出,新疆多民族将"每日做好事"视为共同伦理准则,与内地"积德胜遗金"理念形成文化共鸣[1]
民间文化通过"老铜钱,内外圆;做好事,天下传"的字谜[2],隐喻行善需遵循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
作为定型短语具有特定语法功能:
在《二刻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中既可作谓语(如"因做好事反得祸"),也可充当宾语成分
现代汉语中常与"办实事"构成并列短语,2022年电子报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将二者作为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求[3]
英语对应翻译"do good deeds"保留了行为持续性的语义特征[4]
在不同媒介中展现语义演变:
宗教仪式义项通过《三国志平话》等历史文本传播,2025年汉典仍收录该古典用法[4]
现代义项借助家风教育(如八旬老人训导)和公共话语(如中央文史馆讲座[1])实现代际传递
福彩字谜采用'老铜钱,内外圆,做好事,天下传'的表述[2],印证该词语在当代民间文化中的正向寓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