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式成语,"成群"与"结队"均含聚集之义,组合后强化群体规模意象。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描述少年夜间驰马时使用该词,展现其动态行进特征[1] [2] 。现代用法既保留动物群体行为描述(如秋季大雁南迁),也可形容节庆人群聚集(如国庆观旗仪式)。
最早文献用例见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道上"。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通过"驰马试剑"的情节强化成语的动作性。清代《五代史平话》则记载雀鸟偷食谷物的生态案例,印证其动植物通用性[1] [2] 。
作谓语时可独立成句:"散场观众成群结队离开"[1] ;作定语需搭配中心词:"成群结队的游客涌入景区";作状语时多带"地"字:"常与轻薄少年成群结队地驰马试剑"[2] 。与"三五成群"相比,前者强调规模性与组织度,后者多指零散小群体。
近义词包含:
三五成群: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的零散聚集
蜂拥而至:侧重快速密集的聚集过程反义词涵盖:
形单影只:突出个体孤立状态[1]
孑然一身:反义词[2]
成语接龙衍生出"队伍雄壮→壮志凌云"等趣味玩法。繁体写作"成羣結隊","羣"为"群"异体字,"結"不可误作"洁"。英语对应译法有"gang together"(含临时组合义)、"in crowds"(突出数量)等,德语"in Gruppen"和法语"en foule"则保留群体意象[2] 。
需注意"结"读作jié而非jiē,常见误写包括"成群结对""成群接队"等。例句创作应避免静态场景误用,如"书架成群结队排列"属错误搭配,正确用法应为"参观者成群结队走过展柜"。在公文写作中多用于工作报告描述群众活动,如"国庆节到了,人们都成群结队的去参加国旗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