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指“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写作,具备“五四”精神,并依赖于新媒介传播的文学样式。新文学在思想上强调人本意识,在体裁上以新诗、小说、散文为主,既积极吸收西方的文学资源,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
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为开端、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文学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姿态;其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周树人(鲁迅)、周作人
新文学包括现代文学(1917—1949)与当代文学(1949—今)。
文学革命正式发生于1917年,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1月以前,为文学革命的酝酿阶段。《新青年》同人在宣传新思潮,开展启蒙运动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文
陈独秀学革命的必要性。《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针对国内文坛状况,陈独秀就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介绍西方近代文艺思潮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与张永言的通讯中明确表示了文学改革的愿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陈独秀:《答张永言信》,《青年杂志》1915年12月第1卷第4号。)这一主张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赞同。1916年10月,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陈独秀写信,在批评旧文学腐败的同时,从“言文一致”的要求出发,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概念和改革旧文学的“八事”主张,即: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胡适:《寄陈独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32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对胡适文学改革的“八事”,陈独秀“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除对“五八二项”提出不同见解,其余六事他都“十分赞同”。以上这些讨论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但可视为文学革命的酝酿阶段。? 胡适1917年初到1918年初,是文学革命的倡导时期。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是文学革命公开发难的第一个信号。此文是胡适1916年文学革命“八事”思想的系统阐述,尽管文章语气比起《寄陈独秀》的信已变得委婉,“革命”已变成“改良”,但是胡适以历史进化的眼光,反对旧文学言文分离的现象,主张文学语言同口语的接近,提出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思想还是得到了新文学倡导者的积极响应和较高评价。陈独秀宣称:“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号。)蔡元培也曾说:“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主张以白话代文言,而高揭文学革命的旗帜,这是从《新青年》时代开始的。”(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可见胡适当时的影响。但是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他在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可以说是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他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主义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着重地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浑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他反对“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要求作家“代表时代”,以真诚的态度,“赤裸裸的抒情写世。”后来他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1917年5月第3卷第3号。)这种坚决的态度,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快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写信最早表示“绝对赞同”的态度,并对封建旧文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17年3月他在致陈独秀的信中第一次把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大家们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从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言文一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刘半农也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探讨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界说,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以及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都进行建设性的探讨。这些文章和意见,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1918年夏到1921年春,为文学革命的发展阶段,其发展的标志为:首先是文学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18年以前的文学革命,就其指导思想来看,还是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发动的旧民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范畴。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之后,文学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主张带有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一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作了坚决的斗争。鲁迅在斗争中看见了新世纪的曙光,以他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1919年夏秋李大钊发表了《新纪元》 、《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