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翰才父锡芷,荣光第四子,患痼疾,亡故时翰才仅半岁,故为祖父母所钟爱。聪颖好学,就读三林学校、省立松江第三中学,学业名列前茅。毕业后,经黄炎培介绍任江苏教育会文书,1917年(民国6年)后转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务科任秘书、通讯主任。1927年后,受黄伯樵之聘为上海市公用局秘书科长,后随黄转为”两路局”(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秘书,主办文书档案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局内迁。
重庆任交通部专员。1939年夏,应原上海市工务局长沈怡邀,赴香港参加编纂《中国经济建设资料》。1942年秋,赴兰州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任主任秘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上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秘书处长,1955年退休。1956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自署千谱楼主。年谱收藏家。郑逸梅著《艺林散叶》称:“翰才早有左癖,后有谱癖。所谓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谓谱癖者,搜集古今中外年谱”。经他整理、汇集的年谱达2090种。
治学勤奋严谨,译介西方学术以切于实用者为主,学术研究重资料依据。在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时,随襟兄刘人法学英语,不数年,先后译出《巴黎和会秘史》、《英国海军秘史》,并协助黄炎培编译《美利坚之中学》、《欧美职业教育》。又继承秦氏家学,留意地方人物掌故,精研文史。一生注重搜集、研究清代左宗棠资料,搜集、整理、抄录历代名人年谱,故时人称为”左癖”、”谱癖”。早年受二伯锡圭影响,对左宗棠的爱国思想和在西北的建树尤感兴趣。后在汉口、长沙、香港等地随时搜集有关资料,到兰州后,更深入搜集、踏勘,终于1944年写成约20万字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次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又撰成《左宗棠全传》、《左宗棠外记》、《左宗棠逸事汇编》等稿,成为国内左宗棠研究的开拓者。搜求历代人物年谱,不惜时间、财力,原以500种为目标,后改以1000种,实现后,自署”千谱楼主”.解放后更乐此不疲,经亲手整理,汇目者达2090余种,成为国内有数的年谱收藏家。有书商高价收购,坚不为动,逝世后,子女遵遗嘱将所有书、稿、资料捐献国家。翰才著作重调查,1945年赴大连,两次客旅长春,五访伪满宫庭,查阅伪满宫藏图书字画目录,搜求溥仪书信和逸事,著《满宫残照记》,辑《满洲伪国官印集》。又根据长期从事秘书档案工作体验,先后编写《档案科学管理法》等书,协助大伯父锡田校印秦氏族人著作及《胡雪岩资料集》等传世。
经他整理、汇集的年谱达2 090种。1982年由其子女秦曾志、秦曾期、秦小猛遵照遗愿,将家藏年谱和左宗棠资料悉数捐献上海图书馆。著译有《巴黎和会秘史》、《英国海军秘史》、《左文襄公在西北》、《左宗棠全传》、《左宗棠外记》、《满宫残照记》、《左宗棠逸事汇编》等。[1]
1922年,秦翰才在二十七岁时读了左宗棠的书信、札记和左氏年谱,触发了他对左氏这个晚清历史人物的兴趣。1935年,他读了《左宗棠文集》后,对左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下了心得体会。这些笔记收在他于1936年出版的论文集《开心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