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顾名思义就是以“报恩”为名修建的寺院。以“报恩”为名修建的寺院在南京、沈阳、兰州等地也有,但是,惟有平武这座才真正是皇帝下旨修筑的报恩寺。[4]
平武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1]
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逝世,其子王鉴袭爵。他以先父未竟之志,与龙州宣抚司使薛公辅、副使李爵等各捐资产,继续修葺报恩寺。[4]
明天顺四年(1460年),平武报恩寺全部竣工。报恩寺是地方特殊政治体制的产物。由于龙安府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处,加之距离政治中心遥远,为加强地方的统治,中央政府早在南宋时期便采取了土司这一管理制度,其用意是“以土官治土人”,至元明时期,土司制度达到了兴盛的顶峰,而报恩寺即在这一时期由地方土司王玺所建。[1]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平武报恩寺改称龙安府,为区域县治所在。现存府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所建。[1]
1997年以来,中央、省、市先后投资500余万元进行修复。
1998年10月18日,平武报恩寺竣工。[2]
平武报恩寺整个寺院坐西向东,寺门前有八字琉璃墙、台阶、狻猊.寺前广场上置经幢。
第一院落起于山门,止于天王殿,中有三桥相连,北置钟楼一座,山门位于中轴线前端,是报恩寺的正门。钟楼位于一进院北侧,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楼分上下两层,中设平座,四周复设木制栏杆。屋面覆灰色琉璃筒瓦。天王殿建在近1米高的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大悲殿与华严藏分别位于二进院落两侧,建筑形制相同,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大悲殿内石质须弥座上,供奉一尊高约9米的千手观音立像,两侧各有协侍一尊。两侧内壁上塑有壁塑;华严藏内置转轮经藏一座,殿内置有石香炉一座,四根金柱上塑有长约7米的泥塑蟠龙。正殿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御碑亭位于第三进院落南北两侧。南北长廊位于第三进院南北两侧。东起华严藏、大悲殿、西至万佛阁,面阔十七间,进深两间,单糖悬山顶。万佛阁在报恩寺中轴线末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层,三重檐,歇山式屋顶。[1]
共2张 平武报恩寺
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两侧分设大悲阁及华严藏,大悲阁内存有千手观音像一尊,高约9米,正身以整根金丝楠木精雕而成,工艺细腻,形象生动,实为罕见;千手观音像,全身贴金,头戴宝冠,身披菁纱,赤双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体态柔美,高大均匀。观音一头四面,头顶重叠三个小头像,肩上的两只大手高举无量光佛。正身以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而成。身后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每只手分别刻有一圆睁的慧眼,并分别拿着日、净瓶、宝镜、宝印、数珠、莲花、金刚杵……等佛门法器,以示解救一切苦难众生的威力。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交错,互不遮掩,悬空排成十五层圆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