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一名最早见于明朝郭棐编撰的《粤大记·广东沿海图》内,同图在“葵涌”旁有一个岛屿名“春花落”,现时青衣岛东南方有一个小山峰亦称春花落,相信“春花落”是“青衣”的古名。清朝康熙年间王祟熙所编的《新安县志·都里》中的“官富司管辖村庄”记载有“葵涌子”及“青衣”。 葵青区
葵青区是由葵涌区和青衣岛组成的,所以区名取前两个名。
19世纪末,荃湾分为四个“约”:海坝、葵涌、青衣及石围角,四约首领组成“荃湾安全局”,维持荃湾地区的治安。当中葵涌约及青衣约位于今日的葵青区。 1841年香港开埠前各方言大致分布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并把新界分成“八约”管治。现时的葵青区连同荃湾被划入“九龙约”。
1906年,政府开始成立“理民府”制度来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两约,荃湾以北之地归“北约”,荃湾则属“南约”,所在地设在香港岛。
1941年12月,日本领占香港,荃湾被归入九龙,自成一区称为“荃湾区”。
1948年,立法局通过“新界行政法例”,荃湾再次归入“南约”管辖。
1966年,荃湾从“南约”分治出来,独立成约,称为“荃湾约”。
1977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区的谘询委员会,在荃湾设立“荃湾地区谘询委员会”,巩固了日后成立“荃湾区议会”的基础。
1985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区议会”从荃湾区中分拆出来。
1988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区议会”改称“葵青区议会”。
1990年,新都会广场启用,同年4月20日,87年首季动工连接沙田的城门隧道通车。
1997年,青屿干线、长青隧道及青葵公路通车。
1998年,东涌线及机场快线通车。
1999年,葵青剧院及青衣综合大楼启用。
2002年2月,青衣北岸公路通车。
2009年,昂船洲大桥通车。
2008年至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届区议会共划分为二十八个选区:葵兴、葵盛东、上大窝口、下大窝口、葵涌、石荫、安荫、新石篱、石篱、大白田、葵芳、华丽、荔华、祖尧、兴芳、荔景、葵盛西、安灝、伟盈、青衣、翠怡、长青、长康、盛康、青衣南、长亨、青发及长安。
葵青区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门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为界,南面以呈祥道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为界。面积19.83平方公里。人口51.66万人。区内逾75%的居民居于公共屋邨。 葵青区
接近九龙西北的葵涌九华径,由于山势险要,曾多次于暴雨时发生山泥倾泻。该区由于邻近河谷,蚊虫滋生特别活跃,因此登革热和全港最高的诱蚊产卵指数曾在该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