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核心语义"形容说话啰嗦、唠叨"自明代确立后保持稳定。明代文献中出现"絮叨叨""絮叨"等省略形态,清代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载有"只顾絮絮叨叨",展现其在近代汉语中的延续使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古义,如明代汤显祖《紫箫记·胜游》中出现"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的用法。
作为谓语的用法如《西游记》示例"那呆子絮絮叨叨,只管念诵着陪礼,爬起来与沙僧又进"[1] 。作状语时可修饰具体动作,如现代用法"他絮絮叨叨地解释了半天"。成语多用于口语化语境,书面语中常见于人物对话描写。
明代《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载有"那薛姑子就有些絮絮答答"的变体使用。清代《镜花缘》第三十四回通过"若教我们应答,不过略略敷衍,虚应故事,不过扭捏捏捏,絮絮叨叨"展现其在对话中的生动运用。现代文学作品中仍广泛使用该成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在成语接龙体系中,可顺接"唠唠叨叨""叨陪末座"等同类词汇,逆接则可续"振振有词""谢家飞絮"等关联词语。该成语的AABB式结构使其成为汉语重叠式成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