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壳针孢隶属真菌界半知菌亚门,壳霉目壳霉科(Sphaeropsidaceae)。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其无性型归类于壳霉属(*Septoria*),是引起小麦壳针孢叶枯病(又称斑枯病)的特异性病原菌[2] 。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至球形,直径80-150微米,黑褐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顶部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内含两种类型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棍棒形或圆筒形,直或略弯,具3-5个隔膜,大小35 98×2.5 4微米
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短杆状至椭圆形,大小5 9×1.5 2微米
病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在叶片叶脉间形成淡绿色至黄色纺锤形病斑,边缘褐色,长度可达1-4厘米[1] [2] 。中期病斑扩展连片,呈褐白色大斑,表面密生黑色颗粒状分生孢子器[1] 。发病高峰期(拔节至抽穗期),病叶黄色区域逐渐枯白,叶尖呈干枯状或整叶变黄下垂[2] 。严重时病菌可沿叶鞘侵入茎秆,导致穗部颖壳干枯。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2-37℃,最适20-24℃;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相对湿度需达98%以上。孢子萌发时两端产生芽管,常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寄主组织[2] 。
在冬小麦种植区,病原菌以菌丝体形态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春麦区则通过分生孢子器在田间残留组织越冬,翌年释放孢子借风雨传播至新生植株[1] 。病害流行与低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连作田块、氮肥过量或播种过早的麦田发病尤重[2] 。
根据2012年调查数据,该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西北地区:新疆
黄淮流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
长江流域:湖北、江西、四川、云南
东南沿海:浙江
防治策略基于其生物学特性制定,重点措施包括:
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致病
控制氮肥用量并增施磷钾肥
选用抗病品种及适期播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