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止教材的主线,注意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力求使读者能够结合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史实,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解,认清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为进一步从事中国历史和经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立论翔实有据,重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科学性强。同时,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新意较多,是一部较为理想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前言
一、关于经济史学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
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一讲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概况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剧增
二、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
三、商品经济发展新阶段
四、在严格限制下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第二讲条约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列强侵华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形成
二、外国资本在华势力扩张
三、中外贸易的主要变化
四、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
第三讲清后期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一、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及清廷财税制度的变化
二、洋务新政的成就与局限
三、“戊戌维新”的经济变革主张
四、“清末新政”及近代中国第一次经济立法高潮
第四讲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一、辛亥革命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
二、国民革命与第三次经济立法高潮
三、国民党政府的国家资本主义举措
第五讲国内市场与商人资本的发展变化
一、国内市场的扩大及其局限
二、大宗商品流转模式及其对工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三、新式商业的堀起与商业的三重结构
四、金融业新旧势力的盛衰更替
五、商人资本的发展
第六讲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发展
一、民族近代产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二、主要工矿行业发展概况
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四、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七讲农业经济的缓慢发展
一、封建性地权分配关系与租佃关系
二、局部农业开发及农业新经营方式的出现
三、农业科技推广及其障碍
四、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及30年代的危机
五、苏区的土地革命
第八讲抗战时期的经济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