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道早在夏时期即已出现。夏启征伐位于今陕西户县的有扈氏,商与周、崇等方国的联系,皆经行此路。周武王伐纣,往返皆行桃林塞。西周建国后,这条长安东大道成为宗周镐京与成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间的驿传之路。唐代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间的大驿路,交通地位居诸驿路之冠。

宋、元、明、清时期,潼关道为官马大道,是京都联结陕西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纽带。

潼关道行经关中平原东南侧的阶地塬区,线路平直开阔,路基比较稳定,除按规定“雨后除道”,初冬建桥,帝王出巡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修治养护外,未见大的修治工程。

潼关城在秦、汉、隋时置于塬上,唐武则天时移于塬下,沿黄河边为路。

华阴城侧一段驿路,原位于华岳庙北,唐玄宗时移于庙南,以便于途经华岳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十三日,“令两京道路,并种果树,令殿中侍御史郑审充使”[21]。广德元年(763)八月敕:“如闻诸军及诸府,皆于道路开凿营种,衢道隘窄,行李有妨,荀徇所资,颇乖法理,宜令诸道诸使,及州府长吏,即差官巡检,各依旧路,不得辄有耕种。并所在桥路,亦令随要修葺。”[22]大历八年(773)七月敕:“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砍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23]

北宋熙宁五年(1072),“华州少华山阜头崩,沙石阻塞道路,乃改道行少华镇北三里处”[24]。

清代左宗棠向西北进军时,对潼关道进行了大规模修治,路基宽3丈至10丈。路旁植杨柳,绿如帷幄,艳称“左公柳”。华州境内官路雨后没有及时铺垫沙石,道路泥泞,左宗棠严厉斥责华州知州。

长安以东的灞河上,秦汉时就建有桥梁,名为灞桥,是潼关道上一座十分重要的桥梁。自秦汉至明清,历代均有毁修,清道光年间采用柏木梅花桩基础建成石轴柱桥,历百余年未毁。[1]

潼关道为周、秦由京都东去的驿运干道,其驿站设置史籍缺载。

汉长安城宣平门直对东方大道,又称东都门。东都门外设有都亭,又名轵(枳)道亭。再东,灞桥附近有驿馆,王莽时更名为“长存馆”。

霸上有霸陵亭,是函谷道、武关道、蒲津关道三条道路的交会点。由霸陵亭东去,经曲邮亭、霸昌厩、鸿门亭、戏亭至阴盘驿。又东,渡泠水,经郑县、武城、华阴、船司空等城邑,出函谷关,达于洛阳。

相关查询: 武王伐纣 洛阳市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607秒 内存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