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鉴定
Guenée(1854)把亚洲玉米螟首次定名为Batys furnacalis,但其后昆虫学家们又将其归属于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Mutuura和Monroe(1970)重新研究野秆螟属(Ostrinia)中的欧洲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形态与分布,指出欧洲玉米螟仅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和北美,而在亚洲东部和澳洲为害玉米的则是亚洲玉米螟。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玉米螟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玉米螟,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昆虫研究人员用美国Roelof博士赠给的人工合成欧洲玉米螟性诱剂进行田间诱蛾试验,基本上没有活性反应;中国国内几个单位合成的欧洲玉米螟性诱剂活性也较小,于是明确中国的玉米螟归为何属何种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0]
1977年周大荣研究员组织了全国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反应及其化学分析等方法,历时一年明确了中国玉米螟的优势种为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由黑龙江至广东的广大地区,新疆的伊宁地区是纯欧洲玉米螟分布区,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宁夏的永宁和河北的张家口一带为欧洲、亚洲玉米螟混生区,但在混生区内欧洲玉米螟并不为害玉米。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酯酶、苹果脱氢酶、醇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4种同工酶研究结果均表明,混生区的所谓欧洲玉米螟应为苍耳螟,其信息素全成分为Z11-14:AC。此外,中国台湾省的玉米螟也为亚洲玉米螟。解决混生区问题,就应对欧洲玉米螟加强检疫工作,防止其从伊宁地区和中国以外传入内地广大地区。[10] 玉米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