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3] 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高巷浜、谢家浜、东洋泾浜、陆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内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渔民,后来形成彭家宅。[14] 陆家嘴(1989年)
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年间,为防汛和抵御咸潮筑有护塘,塘外为荒滩,塘内有护塘沟,江苏等地船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杨家毛、喻家门、花园石桥、冶坊桥等自然村宅。清嘉庆(公元1796-1821年)年间形成王家门小村落。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又形成张家堰、吴家弄、姜家弄等自然村落。[1]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并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立南栈房。英商在烂泥渡建太沽栈。在陆家渡有法商永兴栈,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等。陆家嘴沿江先后建起英商祥生铁厂、日商黄浦造船所、日华纱厂、英商茂生纱厂、英美烟厂等。民族工商业也在此兴办天章造纸厂、荧昌火柴厂、鸿翔兴船舶修造厂等。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各类土特产等均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商业街。[14]
抗战期间,陆家嘴境内商业由烂泥渡路和陆家嘴路,逐渐移向东昌路。境内自南向北,设有陆家渡、烂泥渡、游龙路、隆茂栈、春江、坟山、小南洋、泰同栈等8个舢版对江渡。后大部分渡口被工厂、仓库等所占,仅存东昌路、泰同栈、陆家嘴3个轮渡站。 共8张 陆家嘴风光图
解放后,东昌路成为浦东地区最繁荣的一条商业街。有百年老店松盛油酱店、大鸿运酒楼、东方羊肉面店、德兴馆等名特商店,以及其他各类商店,并新辟东宁路与陆家嘴集市贸易市场。[14]
1988年12月29日,延安东路隧道北线(浦东往浦西)建成试通车。[23]
1990年4月18日,中国中央政府正式决定,浦东开发开放。[8] 9月11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后来成为陆家嘴集团)挂牌成立,统一负责陆家嘴区域的成片开发和协调管理。[10]
1992年,陆家嘴面向全球征集规划方案。[10]
1994年10月,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6]
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搬迁至陆家嘴。[10]
1996年11月,延安东路隧道南线(浦西往浦东)建成通车。[24]
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迁入陆家嘴。[10]
1999年8月28日,金茂大厦建成开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