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腔"与"热血"的复合结构形成喻指关系:"一腔"取"满溢"之义,强调情感的充盈状态;"热血"从人体循环液体本义引申出"献身热情"的象征义。二者组合构成"以生理现象喻精神品格"的修辞范式,特指为维护正义事业所持有的强烈奉献意愿[1] 。
明代文献已见完整用例,吾丘瑞在《运甓记·问卜决疑》中塑造的忠臣形象,通过"一腔热血,无以自效"展现出报国无门的悲壮感[1] 。至清末秋瑾《对酒》'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将成语融入革命语境,赋予其现代民族主义内涵。
在近现代文学创作中呈现三类典型使用场景:
历史叙事:如岳飞题材作品中'精忠报国'与'一腔热血'的互文运用,突显忠君报国主题
革命书写:民国背景小说常用该成语描绘志士参军报国的精神面貌,如'新旧交替时期青年带着一腔热血投身军旅'的描写
诗词抒情:《对酒》式的意象建构成为爱国诗词的固定表达范式
作为偏正结构成语,中心语"热血"受"一腔"修饰,形成"程度+本体"的语义框架。语法应用中具有以下特征:
常与"报效""洒""献"等动词搭配构成动宾结构
多出现于排比句式,如'肝胆相照、义结金兰、一腔热血'的并列使用
书面语体中多用典化表达,口语场合常被'满腔热忱'等替代
与"满腔热忱"构成近义关系,二者差异体现在:
语义侧重:前者强调献身精神,后者突出情感浓度
使用场景:"一腔热血"多用于重大正义事业,"满腔热忱"适用日常事务
感情色彩:前者带有悲壮感,后者倾向积极性评价[1]
在《表现深情厚意的成语》文档中,该成语与'肝胆相照''义结金兰'等构成情感表达矩阵,共同构建汉语情态成语体系。当代语言应用中,其高频出现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题材创作等领域,保持着稳定的语义传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