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包含两层语义:基本释义指"身上无任何钱财",如"我身无分文,又累又饿"的生活场景描写;延伸释义强调"极端贫困状态"[2] ,《风雨桐江》中通过主人公被迫借贷的情节,展现了这一语义的文学应用[1] 。
在近义表达体系中,"不名一文"侧重财产价值的缺失,"囊中羞涩"强调随身财物的匮乏,三者构成描述贫穷程度渐进的词汇序列。反义词"腰缠万贯"以夸张的意象形成鲜明对照[1] [2] 。
作为主谓式成语,"身无分文"由"身"(主语)与"无分文"(谓语)构成固定搭配[2] 。在句法应用中:
作谓语时,常见于"某人+身无分文"结构,如"遭窃后他身无分文"
作定语时多修饰"状态""处境"等抽象名词,例如"身无分文的移民群体"[2]
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中性偏贬义色彩[1]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情感倾向。
文学作品中,《风雨桐江》通过主人公"借钱度日"的情节,首次完整呈现成语的叙事功能[1]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四卷中,借助黄原东关汽车站的场景,以"北上求职遭窃"的桥段强化了成语的现实主义表达[2] 。
日常用语中,常见于描述突发经济困境,如:
钱包被盗后的应急表述:"现在身无分文,能借点钱吗"
经济援助请求:"身无分文的状态已持续三天"
谜语"穷光蛋(打一成语)"的答案即为此成语[1] ,体现了其在汉语文化中的认知普及度。跨语言表达方面,法语译为"sans un sou en poche"(口袋无一苏),与英语译文共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贫穷意象的捕捉方式。
成语接龙游戏中,常见延伸组合如:
文过饰非→非亲非故→故步自封[1]
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礼尚往来[2]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该成语被频繁用于刻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困境[1] ,成为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风貌的语言标本。